簡介

緣起:戲曲研究室

崑曲博物館前身,為1992年1月成立的戲曲研究室。1992年,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,獲當時文建會郭為藩主委及中大劉兆漢校長的支持,建立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,進行戲曲文物、文獻的蒐集整理及調查研究。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崑曲列為第一批「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」代表作,此時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,不論文物、文獻的蒐藏整理,藝術推廣,研究成果都有相當豐碩的成績。目前共收藏文物千種、書籍一萬三千餘冊、期刊二百餘種共三千二百餘冊、影音資料一萬一百餘筆。成立以來,參觀與找尋資料的人數逐年增多,不僅本校師生,國內外來訪問參觀與找尋資料者眾多,是本校的特色之一。

戲曲研究室藏書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一、 當代戲曲研究書籍:有一萬三千餘冊,大套叢書如 《古本戲曲叢刊》、《中國戲曲志》、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》等十大集成、 《俗文學叢刊》等均有完整收藏。
二、 清末及民初線裝書五百餘冊,重要收藏如乾隆刊本《納書楹曲譜》、《吟香堂曲譜》、光緒 8 年蟾波閣刻本《紅樓夢散套》 等。
三、 1949 年以後兩岸戲曲重要期刊如《戲曲研究》、《中華戲曲》、《劇本》、《藝術研究》、《表演藝術》等,都很完整,1949 年以前重要戲曲 期刊如《戲劇月刊》等亦頗有收藏。是目前台灣戲曲類期刊收藏最完整、最豐富的地方。
四、 1990 年起,洪惟助教授訪問兩岸戲曲藝人、學者,為戲曲研究的第一 手資料,部份成果出版《崑曲演藝家、曲家及學者訪問錄》,書末附訪談精華 DVD 一片,訪談錄影現藏戲曲研究室。
五、 崑曲、京劇、台灣亂彈戲與各地方戲曲等影音資料一萬一百餘筆。約 有一千種是田野所得或交流得孤本,彌足珍貴。



崑曲博物館

戲曲研究室典藏豐富,但缺少展示空間,也缺乏專業的文物典藏庫房,為了讓典藏文物能夠得到妥善保護,並規劃完整展示空間,發揮社會教育功能,2017年11月,成立崑曲博物館。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座落於文學院二館二樓東側,分「常設展」與「特展」區。常設展區展示「崑曲史」與「台灣的崑曲」、「崑曲之美」;特展區每年更展二次,戲台區為崑曲博物館舉辦小型演出與推廣教育的場地。

崑曲博物館的館藏,可謂晚明至當代崑曲歷史的縮影,並保存許多不同地區草崑文物與影音資料,彌足珍貴。未來將以崑曲博物館為基礎,推廣崑曲藝術,並持續推動臺灣的戲曲研究與藝術教育。



館藏特色

中央大學於1992年1月成立戲曲研究室,研究的範疇以崑曲與台灣本土的北管、南管為主。崑曲的研究與文物資料的蒐藏,尤其是我們的重點。崑曲博物館典藏文物有以下幾類:

ㄧ、戲服
中大戲曲室收藏具有歷史價值的戲服二十餘套,包括前輩演員俞振飛、韓世昌、周傳瑛、王傳淞的珍貴戲服;當代名家戲服,如北方崑曲劇院侯少奎,上海崑劇團蔡正仁、岳美緹等,江蘇省崑劇院張繼青、浙江崑劇團王奉梅、林為林等。此外,考證訂製有別於目前受京劇影響的傳統崑劇戲服四十件。

二、書畫
本研究室收藏崑曲藝人、學者書畫二十餘件,如明末清初文人祁豸佳扇面、晚清重要曲家俞宗海扇面與信札、近代京崑大師俞振飛扇面等,皆為珍品。

三、手抄曲譜、手摺
崑曲博物館典藏最古老的手抄本,為乾隆三十一年《琵琶記‧思鄉》抄本。此外,崑劇傳習所「大先生」沈月泉、傳字輩藝人沈傳芷、周傳瑛、周傳錚、倪傳鉞等名家手抄曲譜三百餘本,清末及民初線裝書五百餘冊,皆為近代崑劇演出史重要文獻。

四、其他文物
崑曲博物館的崑曲文物典藏,有清末蘇州刺繡堂幔一件、溫州繪畫堂幔一件、施桂林2、30年代演白兔記所用的水桶一對、戲船模型,另有崑劇伴奏樂器一套,包括沈月泉在崑劇傳習所教學時使用的拍板、王傳蕖自傳習所當學員時使用的笛子、沈傳錕50年代在蘇崑教學使用的笛子、今崑劇團不太使用的提琴、懷鼓、木斗笙等。